华体会官网沃尔夫斯堡赞助商

演职人员表中的“电影工业化”

信息来源:媒体公告 发布时间:2024-04-19 20:37:00


  每当电影正片结束、片尾曲响起,我们往往会一边沉浸在刚才的故事中,一边看看彩蛋或花絮。这时似乎没有太多人会去关注演职人员表,其实,这个由职务(title)和人名组成的文字部分,不仅介绍了各岗位的人员组成,也体现了整部影片制作队伍的分工与配置,对于了解观察电影产业制作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今天,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以电影制作队伍为视角,聊一聊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与制作端专业分工布局的关联,并通过全球电影工业化标杆——好莱坞电影的演职人员变化及现状,简要了解工业化制作体系中的人力资源情况。

  众所周知,不久前电影工作划归中宣部统一管理。在机构调整后召开的电影创作调研座谈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明白准确地提出“推动我们国家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新时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在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发展进程中,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根本路径,而整体提高中国电影的质量则是在这一路径上实现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日前,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研究员在《浙江传媒学院学报》上就新时代中国电影业发展问题撰文时,指出:在全行业的努力过程中,相当一批电影人形成一种共识:要想整体提高中国电影的质量,仅靠创作者个人的诚意和工匠精神是远远不足的,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整体升级,只有实现了这一宏大目标,我们才可以真正提升民族电影的整体质量。而现代电影工业之所以强大的力量来源,就是细致的分工以及与之配套的完整清晰规划、标准、严密流程。①

  张卫研究员在文章中,借用好莱坞实例进一步说明了细密分工对于人才教育培训、精品影片制作的贡献。他指出,美国大制片厂制度早期的细密分工促成了某一领域高品质人才的涌现,例如好莱坞著名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斯文·尼克维斯特,著名剪辑师沃尔特·默奇、迪伦·提契诺等,更加不用说那些著名的编剧、导演和演员。进入高科技大制作时代以后,好莱坞人才的分工和专攻更为细致。电影工业化流程分工明确,不仅有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录音、美术等不同工种的分工,还有专攻很多类型团队的分工,每一类型中又有各种模块的分工。

  在坚持细密分工和各工种尖端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的同时,好莱坞电影人逐步摸索出分工细致、人才顶尖、每个领域的设计高端精致、各部门衔接配合协调完美的制作组织机制。其中既有各部门独立的尖端设计,又有各部门统一组合,是分工与协调的高度统一,成为日后无数好莱坞巨制大片的工业组织的优秀范本。没有这一经典的电影工业范本,就没有电影史上经典好莱坞电影巨制的诞生。好莱坞电影票房榜也说明,只有精品大片才可以占据市场,而精品大片建立在分工细致、组织严密的工业化流程之上。

  张卫研究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专业分工和整体布局的缺乏对中国电影产业所造成的伤害:没有专业的细密分工和整体布局,大公司依赖大大小小的手工业作坊式的导演团队。一些创作人员急功近利,通过小聪明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做出策划,再加上不明就里的热钱投入,所以捞钱成风、烂片横行。更多公司不在电影工业基础上下功夫而指望题材的取巧和宣发的奇特赢得市场。一些导演、演员、制片人利用自己的知名度撬动资源,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抢速度,粗制滥造地制作大片,根本不重视专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中国内地编剧、摄影、剪辑、录音、表演等各工种尖端人才改行做导演的比比皆是,一人担任众多工种的电影制作比比皆是,许多专业工种被非专业人群所替代。②

  2018年上影节“电影工业化之路”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进行了探讨。电影《动物世界》导演韩延说他更愿意把工业化看为广义的“规范化”,存在于无处不在的细节中。“比如灯光如何打,演员走位怎么样确定,都是工业流程中的一环。”同时有业内人士提醒:“工业不是万能的。标准化也好,流程化也好,如果到最后变成一种没有灵魂的产物,那电影就失去它的生命意义了。”在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宁看来,工业化是“必然之路”、是“更高级的生产形态”,也是专业人做专业事。但要做到专业性,只能尊重创作规律,深入进行钻研。

  前段时间,海外电影业学者StephenFollows接受读者提问:电影演职人员的组成近期有何变化?哪些部门越来越庞大?哪些岗位呈现上升趋势,哪些岗位日渐衰退?为了回答这样一些问题,Stephen研究了过去20年(1997-2016年)每年美国票房排名前200的电影的演职表,从而形成了由4000部影片组成的数据集和有关报告。借由此项研究成果,我们得以了解好莱坞电影演职人员的一些变化及现状。③

  过去20年,票房冠军影片的演职人员数量从1997年的350人增至2016年的620人,增幅77%。

  如果根据电影制作阶段来对演职人员进行归类,那么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很大一部分增长来自后期制作岗位。研究期内,前期筹备岗位和制作岗位(即电影规划与拍摄)增长了53%,但后期制作岗位(即电影从拍摄完成到出售的过程)则增长了129%。

  注:“其他幕后工作人员”包括特别致谢人员、财务专员、场务、医务人员、驯兽师、舞蹈指导等。

  美国导演工会(DGA)不允许成员用多名导演拍电影,只允许一名导演,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由一名以上导演拍摄的电影平均数量很少。事实上,拥有多名导演的电影比例不到7%,其中选集系列影片的导演数量最多,比如《巴黎,我爱你》(22名导演)、《电影43》(13名导演)和《纽约,我爱你》(11名导演)。

  对编剧也有规定,虽然没那么严格。美国编剧工会(WGA)允许一部电影拥有最多三名编剧或三个编剧团队。一个编剧团队最多可以有三名成员,也就是说WGA核准的电影最多可以有9名编剧。这项限制性规定不适用于动画电影,所以《花木兰》允许有32名编剧,《乐高大电影》有31名编剧,《无敌破坏王》有28位编剧。

  导演的平均人数增长10%(从1997年的1.03人增至2016年的1.13人)。同期,编剧人数的增幅更大(35%),从2.4人增至3.3人。

  制片人数量没有规定,所以情况更有趣。过去十年,制片人的平均人数几乎翻番,从1997年的6.1人增至2016年的11.9人,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执行制片人数量激增168%。

  每一种制片人组合似乎都存在。该项研究中发现,有联合执行制片人(744人)、副联合制片人(18人)、互动制片人(17人)、代表制片人(7人)、副执行制片人(6人)、制片联络人(4人)、 制片人(1人)、助理副制片人(1人)、助理执行制片人(1人),更不可思议的是一名“特别客座制片人”。

  不只是导演、编剧和制片人的数量在增长。事实上,过去20年,除了一个岗位外,所有主创人数都在增长。唯一数量没有增长的是电影摄影师。1997年,平均每部电影的摄影师人数为1.015人,而2016年这一个数字降至1.005人。在所有主要岗位中,摄影师似乎是最不可能由多人分摊的工作,甚至比导演一职的可能性还要小。

  也许并不令人意外的是,过去20年增幅最大的部门是视效部门。与此相关的是,唯一一个规模缩小的部门是特效部门。视效是用数字技术完成的(计算机生成的效果和角色),而特效是物理效果(风雨、爆炸等)。

  张卫研究员认为,“电影工业的目的是按照市场需求,制造出满足大众心理需求的标准化产品。它不是表现导演个性的艺术创作,而是ISO9001所认证的电影工业产品”。并从细密分工与整体布局的角度,提出了很“接地气”的工业化发展思路:以制作人中心制为基础,设计打造电影运行全流程,明确四个阶段(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后期制作、电影宣发)的分工和要求,同时配备三个领域的专家团队(制片人团队、制片会计团队、法律专家团队),并充分发动和借助行业协会、影企、政府的力量来协同推动,中国电影工业的现状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当然,理论设计还需要实践来检验,但迈出第一步是最重要的。

  文中介绍的研究成果,其数据来自IMDb、Wikipedia和TheNumbers。开展该项研究的学者将美国票房作为标准,是因为美国的数据比全球票房数据更可靠(且完整),重点研究了票房排名前200的电影,而不是已制作的所有电影或已上映的所有电影,以便进行同类比较。

  每年制作和上映的电影数量迅速增加,这些多制作出来的电影大多处于最低的预算范围内。因此,对所有电影的研究必须考虑到预算,以防这类影片充斥数据集,从而扭曲研究结果。文中介绍的研究,着重于登上演职表的人员,而不看资历和任职时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只参与电影制作一天时间的人员与参与电影制作几个月时间的人员受到同等对待。此外,如果一个人身兼二职,会算作两个人,例如也参与剧本创作的导演。

  ①参见中国知网: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升级的细密分工与整体布局,张卫,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8年01期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