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至13日,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这一盛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联手打造,旨在通过“书写伟大时代 精品奉献人民”的主题,回顾并展示近年来广播电视领域的杰出成就,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深刻的洞察与前瞻性的思考。大会不仅是一场集思广益的学术交流平台,更是一个促进创意碰撞、技术革新与合作机会的重要场所,对于推动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在这为期三天的会议中,组织者精心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隆重的开幕式暨主论坛,以及围绕不同议题展开的12场平行论坛和9场配套活动。这些活动覆盖了从新闻报道到电视剧制作,从网络剧到网络电影,从纪录片到动画片,从综艺娱乐节目到广播节目,乃至公益广告和微短剧等广泛的内容类型,充分体现了中国广播电视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活力。此外,大会还特别发布了两份重要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2024)》和《2023—2024广播电视大屏收视数据报告》,这两份报告基于详实的数据分析,深入探讨了当前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的新趋势、观众偏好变化和技术创新对内容生产的影响,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和决策支持。
通过这样一次全面而深入的交流,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不仅加强了行业内各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也为广大从业者搭建了一个学习先进经验、探索未来发展路径的优质平台。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更多创作者投身于创作出能够深刻反映社会变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的热情,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健康的中国广播电视文化生态。
今年以来,各类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更加多元和丰富,而且在技术上也实现了显著突破,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2024)》指出,广电视听行业已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大屏小屏联动、长短视频互补、艺术技术并重的宣传格局。这一格局标志着行业发展进入了“品质飞跃”和“结构优化”双重驱动的新阶段。报告强调,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内容传播,广电视听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迅速增加,更在质量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2023—2024广播电视大屏收视数据报告》进一步显示,广电总局系统策划并强力推进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的治理工作,持续丰富电视大屏的内容供给,从而带来了电视大屏的活跃繁荣新态势。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还实现了大小屏收视的跨越式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广播电视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力。
在开幕式及主论坛现场,“推动先进的技术全面赋能精品创作、传播服务和体验”成为热议话题。广电总局超高清实验室的评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每一项技术指标对于超高清的品质呈现都至关重要。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余英表示:“发展超高清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既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也符合信息科技发展的规律。”她进一步指出,发展超高清技术将有力带动文化产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信息制造等多个垂类行业应用,是行业赶超国际领先水平、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围绕“更多精品、更广传播、更佳体验”这一主题,行业主管部门、广播电视机构、网络视听平台、影视制作机构代表及文艺创作者、文艺评论家进行了深入的主题演讲。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介绍了首都广电打造的“北京大视听”文化品牌,强调了推动各领域内容创作全面繁荣的重要性。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侯鸿亮在发言中表示:“树立精品创作的意识,需要主动地深入生活,到群众中去,切身感受时代的脉搏。”他呼吁创作者们要扎根基层,贴近实际,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
此次大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的最新成果,更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技术创新和内容优化,中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正朝着更加繁荣、健康的方向迈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
今年2月1日,首个“重温经典”频道正式上线,迅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截至9月底,该频道的覆盖人群规模已超过5800万户,累计收视时长突破11亿小时。这一现象不仅彰显了经典作品的持久魅力,也反映了人们对优秀文化内容的强烈需求。
在“重温经典论坛”上,与会者深入探讨了电视艺术经典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并对“重温经典”频道开办以来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进行了总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国瑞在论坛上指出,该频道以高品质的视听经典丰富了电视大屏,充分体现了广播电视在改革创新、生态优化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的崭新气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经典作品历久弥新?围绕这一主题,业界专家和资深电视艺术工作者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今天我们重温经典,对当下的电视剧创作也具备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向经典学习,我们大家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和获得启发。”他强调,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不仅具备高水平的艺术价值,还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质。
谈及怎么样打造新时代的新经典,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隽提出了几点宝贵的见解:“文化内容的提供者需要有扎根生活的真诚态度,需要有把握方向的时代高度,需要有勇于突破的创新锐度,需要有弘扬优良历史传统的挖掘深度。每个时代都需要属于它的经典,也都创造着属于它的经典。”王隽认为,只有真正贴近生活、关注时代变迁的作品,才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新的经典。
此次论坛不仅为业界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也为未来的电视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通过不断学习和借鉴经典作品的经验,结合现代技术和创新思维,相信中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将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继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艺形态,在广电行业中迅速崛起,成为增速最快、最具潜力的板块之一。在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的微短剧“何以赋能”平行论坛上,微短剧再次成为行业焦点,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论坛上,多个重要项目和计划的发布宣介,展示了微短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中央广电总台推出了精品微短剧播出季及短剧创作营计划,中国广电大屏端设立了微短剧专区,东方卫视则启动了“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微短剧的内容生态,还提升了其整体质量和影响力。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在论坛上发布了《微短剧反侵权盗版行动计划》,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维护创作者权益、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协会副会长罗建辉详细的介绍了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微短剧盗版侵权24小时处置机制,表明各平台正在持续加大对盗版微短剧的打击力度,以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
微短剧不仅在自身创作质量上不断的提高,还在与别的行业如文旅的双向赋能中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启动的“微短剧里看品牌”创作计划,是继“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之后的又一个“微短剧+”创作计划。该计划由14家机构共同发起,包括知名品牌、播出平台、主流媒体和制作机构等,旨在通过微短剧的形式有效融合品牌理念与网络文艺表现,为网络视听内容的多元化和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也在论坛上发布,共55部优秀主题微短剧作品入选,包括《澳门故事》《大力村超人》《宁波144小时》《1818编辑部》等。至此,该创作计划已发布114部推荐剧目,为观众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促进了微短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对近年来的精品创作成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展示、检验和交流。这是对行业发展的一次全面审视,不仅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和总结,更是对未来方向的探索与规划。大会以精品为约,聚创作之力,广电工作者用视听精品绘就美好时代画卷,展示了中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蒸蒸日上的生动景象。
通过这些举措和讨论,微短剧这一新兴文艺形态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停地改进革新,还在行业生态和社会影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微短剧有望成为推动中国广电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