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官网沃尔夫斯堡赞助商

2024第八届老舍戏剧节主题对话·精彩观点回顾 破圈·叫座·新质

信息来源:媒体公告 发布时间:2024-10-05 11:48:18


  本届老舍戏剧节主题对线接力举办三场,接棒上午开幕式的火热余温,三场对线位业内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和百位热爱戏剧演出和关心行业发展的观众,齐聚一堂畅谈对戏剧的思考与见解,共话演出市场的万千气象,纵论“大戏看北京”宏大背景下“演艺之都”的建设,从而为等方面贡献老舍戏剧节的观点与智慧,思路与展望。本次活动通过京城十余家媒体平台共同直播,观看人次超40余万。

  今天邀请的几位嘉宾都是在戏剧的新样态、新样貌、新表达上有非常多的实战的经验,也是所谓的破圈的积极的实践者。请大家各自说一下,破圈破什么圈?除了剧场的物理性的破圈,还有观众群的一个破圈。各位是怎么理解的?

  我是2021年去的上海,到今年也就是三年的时间,赶上了上海在疫情之后开发的一种新的空间使用模式,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其实有很多的试错。我发现音乐剧运营模式在一个话剧项目上去运作的时候,就不可行,话剧天然的是不可能进行复购的,单项目话剧复购是伪命题,跨项目复购是有可能的。

  我开始重新考虑该如何运作和布局,才有了后面我们基于一些IP的开发。我们从2023年的9月,在上海世茂广场开第一个空间,然后选了《虚无的十字架》作为我们开幕的一个演出,然后截止到本月,我们大概完成了14个空间的开放,我们以月更剧场,一个月开一个场地,然后一个月做一部作品。

  现在大家的决策时间越来越短,基本上我们的演出售票时间在3天左右,最长就是7天,本周看下周的演出,我曾经非常的担心,经过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心理建设之后,发现我是可接受观众7点25分再买票这个事情的,在上海演出的量足够多,就变成了电影市场的概念。

  我发现,口口相传是超过任何所有传播渠道,所有宣发渠道的最有效的,他可以占60%及以上,超过任何其他的投放。而我要能口口相传,必须有长期的演出(做基础)。

  《大线场,然后去了天津、南京、杭州,在第二年4月份推出《大线场,然后是天津、济南,下一站会去成都,基本上现在已经在全国奔走了,今年回不来北京了,只能等明年了。

  2021年,我给开心麻花做了一个酒吧式体验互动话剧叫《芳心之醉》,现在演了大概四五百场左右,那个戏做了一个小小的突破,把传统的观演关系做了调整,观众是环绕的,我们会有很多互动环节,会现场采集很多观众的发言,然后投射到剧情当中,观众参与的热情很足。而且我当时发现走入剧场的观众全部都是非常有魅力的女性观众。

  此后的《大真探赵赶鹅》《朱莉小姐》,我们都是践行这个原则:时尚、开心、好玩、有趣,可成为很多以前没有进入剧场的人的第一部戏。我觉得挺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说你们有一个使命,就是吸引更加多的人走入剧场地然后才能让我们这个行业变的更好,我特别愿意,也觉得我应该做一些适应适合观众第一次走入剧场看的戏。

  我们在参考了一些上海、北京的一些先进的经验之后,我们在2022年12月份对我们珍珠做了一个改造升级,然后我们这边做了一个宣传语,叫做百老汇太远,来苏艺演艺集聚区。苏州文化中心是“12+n”,12是指12个剧场,n是一些新空间。

  新空间要做什么,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在景区里面填更多故事。我们推出了一个声入姑苏,用戏剧的方式,戴着耳机让大家走街串巷,体验一些苏州的小城故事。

  另外因为戏剧毕竟还是小众的,我们大家都希望还是要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所以我们也会做一些希望能破圈的事情。所以我们在金鸡湖旁边做了一个雕塑,推出落日市集,观众可以到这边打卡,演员在日落的时候会来湖边和观众互动,观众能体验演员快闪,让观众有的吃有的玩,有时间还可以进剧场看一部戏。

  先抛开演艺行业不讲,看看市场上这些年火出圈的一些项目和产品,我们都显而易见,其实现在能出圈的产品,它出圈的原因都不是因为原来这样的产品的本身,而是在原来旧的产品上加上了一个陌生的元素。

  新空间跟原来剧场在本质上有没什么不同,还是要去剧场,看的还是戏剧,它不同点到底在哪儿,观众为什么现在就这几年特别热衷于新空间,愿意看新空间?我尝试总结了一个词——熟悉的陌生感,观众在熟悉的环境下观看戏剧,但要在空间和内容上,以及在更多的体验感、新鲜感上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受。

  怎么能让一个新空间作品持续演200场、300场甚至更长久演下去,这是我觉得运营方面临的最大的课题。我认为驻场式演出,比原来小剧场演出在运营侧更需要长期有效、持续性注入精细化运营。

  我们这个主题叫做叫座,叫座的完整题目是优秀戏剧制作人是怎样‘营销’的?非常的直接和直白,我们市场上拥有的一些优质作品它们如何推向市场,这样一个发展路径是什么。我在总结这次对话的时候,我也大概思考了一下,我们这一次的老舍戏剧节的这几次对话,都有一个前缀,无论是破圈、还是叫座、还是新质,都有一个前提是叫好——叫好又叫座。想要驶向叫好叫座的理想彼岸,幕后关键人物就是制作人,请几位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的优秀制作人代表跟大家一起分享。

  叫座的前提是要叫好,扎实的内容是所有的制作能够长远走下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所以从《雄狮少年》来说,我们做了两个版本,一个普通话版,一个粤语版。粤语版在湾区的城市:广州、深圳、佛山、珠海进行了了一轮粤语巡演。不同的语境,两个不同的版本,这样的一个过程还蛮有趣的。

  因为我们是面对市场最一线的从业者,我们对市场和观众的变化非常的敏感,我觉得观众对我们的这些剧目在社会化媒体上的分享欲非常强,可能有一些是非常极端的喜欢,有很多观众可能一刷二刷三刷,我们正真看到《雄狮少年》很多观众十几刷。

  年轻观众的口碑传播对于剧目走下去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源头在创作上,内容上一定要打磨,做到很扎实的内容。优秀的制作人在构建一个产品的过程中,要跟主创以及台前幕后的所有团队一起给这样的产品做加分项,这样可能才能把控一个作品往良好的方向去发展。

  从我的角度来说,制作人就是一个海底捞的服务员,这时候就已经很厉害了。能把创作者们服务好这件事情其实是非常难的,因为要平衡预算,平衡各方面的需求。这就特别像我当时去海底捞吃饭,我觉得哪个桌几点上菜这个事情都能计算的很精确。现在我们拥有了一座剧场,我需要做一个店长,几点开门,今天主营菜系是什么,业务是什么,谁会来我这家店看戏,或者谁会来买东西,我的人缘投入是多少等等,所以我觉得制作的步骤特别像一个管家和服务员。

  现在《你好,疯子!》是第二个版本——超越青春版,国庆节在哈尔滨演出,随后开始全国巡演,《杏仁豆腐心》我们计划在今年圣诞节当天在回龙观晓剧场演出,现在大概计划是这些。

  如果让我分享所谓的优秀制作人,或者从事这个行业最初心是什么,我觉得一定是真诚的心,这样的一个东西不能磨灭,在这个行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假如没有决心和热忱,这个行业可能会离你而去。

  刚刚几位制作人都讲到了,和主创团队的磨合,其实都是为了项目最终的效果呈现。大麦的优势的就是它的数据,因为有近20年的用户的积累,比如用户的购买习惯,购买方式,包括什么时间购买都是有一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数据沉淀,我们也会看这一些数据和我们想要做的项目的匹配度。

  另外,我们在制作的步骤中会做定量定性的分析,包括对故事的表述,演员表演,舞美到服化道等会有一个问卷分析,然后我们把问卷结果反馈给创作者,让创作者针对性的进行调整,总体来说我觉得每一个环节基本都是要依靠平台的数据支撑的。

  上海戏剧学院藏语版《哈姆雷特》我们创作之初面临的最难抉择的是做普通话版还是做藏语版。如果是藏语版我们要找到一位很优秀的西藏的翻译家把剧本翻译过来,同时要具有莎士比亚诗性的语言,这个事情才能成立。

  作品推出之后呢,我们也希望尝试将这样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推向市场,我们也邀请了很多业内的朋友们,包括媒体来现场观看,得到了很好的肯定。这个戏从学生的毕业大戏开始到巡演,目前已经演出16场了,这些学生现在也已经是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优秀演员了。

  “数字剧场”不同于传统的戏剧演出,它往往指代多样性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将演出相关要素应用到演出制作的环节当中,使作品突破常规剧场的空间限制,在屏端设备中进行远程传播的艺术形态。演出上线还是演出在线,亦或是“双演融合”“双演”指线下演出、线上演播,都是“数字剧场”类型的具体体现。今天的几位嘉宾在“新质”这个词上都有很具体的经验,请各自分享。

  我们是完全把现场演出搞到数字化,如果说从纯科技含量并没有很高的门槛,但是它在一个拍摄的标准和质量上有很高的标准。我们是从2015年开始引进英国国家剧院的内容,这作为一个开端之后才蔓延开,可以说基本上全世界舞台的影像内容都在中国传播,目前国内已经有大概200多家影剧院、文化空间在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或长期或短期播放舞台剧的高清影像。

  所以我们做的这块业务,对戏剧来讲是一个传播向的,它不是创作向的内容,它更多是传播向的内容,其实就是给一个特别难看到的东西插上一个所谓数字化的翅膀,飞的更远,看的更多。

  今年做的最特别的作品《巴黎舞会》在整个世界是具有唯一性的,在国内也是一个孤品,它是VR技术实现的,观众不仅戴头显,身上还要一个小的背包,观众浑身每一个关节都会有传感器,这个设备会捕捉每个关节真实的动作,让观众在虚拟世界中真实存在,演出现场也有真实的舞者,舞者演员会带领观众去到巴黎舞会的现场,然后展开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真正结合线下演艺和VR科技推出的作品,在这个作品里舞蹈变成一个完全平权的东西,不管什么年龄,怎样的身体状态,会不会跳舞,有没有节奏感,这个作品可以让大家感觉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跳舞。

  注:虚拟现实技术VR(Virtual Reality)是通过电脑生成的模拟环境,用户用头戴式显示器(如VR头盔)来观察虚拟世界,并通过手柄、手套或别的设备来进行交互,就能在虚拟世界中体验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感官,达到完全沉浸的效果。

  我是传统做舞美设计,本身又学戏剧,我们做创作的时候,经常把很多戏剧元素放在我的创作中,甚至拍去一些影视剧都有一些戏剧的元素,所以我们设想“用XR是否能做戏剧方面的尝试”,所以后来我们给电视台也拍了很多关于戏剧的XR短剧。

  经过两年多的尝试之后,我们又冒出想法能不能做一部大剧,所以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做了一个数字戏剧《麦克白》。大家都奇怪为何需要花两年半的时间做一部戏,因为这个剧我们拍了三次,第一次拍太戏剧,第二次拍又太电影,但是我们想它的基本属性是戏剧,我们拍出来的一定得是一个戏剧作品,无经验可循,所以我们就在拍摄的过程中慢慢去寻找这个语境。今年6月3日,这个XR戏剧在大剧院首演,大家评价还是比较正向,90%都认为还是一部戏剧。

  注:XR(Extended Reality)扩展现实,是指通过计算机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打造一个可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这也是AR、VR、MR等多种技术的统称。通过将三者的视觉交互技术相融合,为体验者带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无缝转换的“沉浸感”。

  我这几年做的事情是尝试让观众在和算法的互动过程中产生审美体验。不一定得在剧场,它可能是,一种艺术产品或是一种表演的产品,里边的核心的机制是观众和一个算法或者一个系统来进行互动,核心想做的是尝试把观演关系再往前推一步。

  最近大家讨论比较热也比较熟悉的AI技术会不会对剧场艺术产生影响?剧场存在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它始终没太大的变化,但是当大家都沉浸看短视频或者玩游戏的时候,剧场肯定会成为比较边缘化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剧场想要继续前行,仅仅引入AI是不够的,一定要通过AI形成一些新的表演主体,我希望AI进入到剧场之后能够形成一种新的美学空间,这是我的希望。

  大戏看北京·2024第八届老舍戏剧节将继续秉承“呼唤戏剧文学精神”的宗旨,持续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突破与创新,集中开展30余部、90余场中外精品剧目及丰富多彩的戏剧文化活动,聚焦大戏、好戏、首演戏,搭建戏剧佳作,文化创作人才和文艺精品的荟萃孵化交流平台,增强北京市民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打造最好的北京专属的城市戏剧节。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